近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保险资金运用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第6号)》,进一步规范保险资金投资非标准化资产的管理。这是继2015年发布《应用指引(第1号—第3号)》后,监管部门对保险资金运用的又一次重要升级,标志着监管力度持续加强,监管范围不断扩大。
此次《应用指引(第4号—第6号)》重点关注未上市企业股权、不动产投资和金融产品等非标准化资产,涵盖项目筛选、立项审批、尽职调查、商务谈判、投资决策、合同签署、交易执行和投后管理等全流程。相比之前的指引,新规更加细化,对每个环节的操作流程和要求都做了明确规定,尤其强调投资决策委员会的责任,并细化了投后管理的要点。这体现了监管部门对风险防控的重视,旨在通过规范流程,降低保险资金投资风险。
具体来看,新规对未上市企业股权投资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例如建立符合公司治理要求的投资决策体系,明确各层级、环节、部门和岗位的职责,严格按照内部投资决策流程和授权制度执行。这有助于避免决策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降低投资风险。
在不动产投资方面,《应用指引(第4号—第6号)》强调审慎原则,要求逐笔或逐个项目决策,投资决策机构需充分了解项目基本情况、风险、投资方案、盈利预测及情景分析、投后管理、资金安排等重要事项。此外,还要求投资决策机构具备专业性和独立性,并通过录音、录像或书面记录等方式,实现投资决策会议过程的留痕管理,确保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对于金融产品投资,新规也做了相应的规范,主要从职责分工与授权批准、金融产品评估与投资决策、合同签署与交易执行、投后管理等方面进行指引。
总的来说,《应用指引(第4号—第6号)》的发布,是保险行业监管趋严的重要体现,有利于规范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机制和流程,提升保险机构风险管理能力,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监管部门将持续加大制度供给,健全保险资金运用制度体系,确保保险资金运用安全、有效,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从区块链技术的角度来看,未来或许可以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来提升保险资金投资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性和去中心化特性,可以有效防范信息不对称和人为操纵风险,增强投资决策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最终提高保险资金运用的效率和安全性。这将是未来保险资金管理值得探索的方向。